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

黄殿祺简介: 黄殿祺1939年3月出生于河北冀州,1959年毕业于河北省话剧院,1985年创建我

黄殿祺简介:

黄殿祺1939年3月出生于河北冀州,1959年毕业于河北省话剧院,1985年创建我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并成为首任馆长。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美术家称号。2000年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戏曲脸谱最多的画集2600种(个)”。黄殿祺从事戏剧和美术实践及研究50余年,编著有《中国戏曲脸谱文集》、《中国戏曲脸谱史论》、《天津民俗剪纸》、《中国戏曲脸谱集》、《北方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等;发表过戏剧、美术、文博等学术论文近100万字;设计和绘制了40多出戏的舞台美术;研究、绘制了2000余种中国戏曲脸谱,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影响力远达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绘画参加了全国及省、市美展30多次,并多次获奖;编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于1994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作者与黄殿祺先生(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采访实录:

问:黄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刚才参观了您的家,真的很棒,就像个小博物馆,这些宝贝都是您收藏的吗?

答:家里的物件太多,真的放不下了。估衣街和老城里拆迁时,我在废墟中买回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屏风、瓦当、石雕、木门、砖刻等,也

有很多老剪纸样子。我也喜欢中国的戏剧文化,所以经常到旧物市场“淘宝”。有时候出差到外地,我看到喜欢的老旧物件也会买回来,所以越积累越多。

问:我很羡慕您家所处的位置,刚才来的路上发现很多有趣的小店。在这里住着,感觉每天都能赶庙会了。您也很喜欢家外面的这条街吗?

答:我出生在天津老城厢,后来拆迁,我才搬到鼓楼东街这里,再往南走几十米,穿过马路,就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戏剧博物馆。

我是这家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虽然退休多年了,但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的。我小时候上学时,天天路过广东会馆,对这个一度变成学校的大杂院充满好奇。1982年,我从河北省话剧院调回天津,在市文化局艺术处工作时,有幸参加了首部《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的编写。当时我就想得比较大胆,如果将广东会馆和里面的戏楼利用起来,建成一个戏剧博物馆该有多好。于是,我就给市里写建议书,建议受到老市长李瑞环的高度重视,我担任了筹建小组负责人。搬迁学校、复原建筑、装修戏台、征集展件……仅用7个月时间,便将一个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大“仓库”变成了国内首家戏剧博物馆。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刚才说的是现在的天津戏剧博物馆吗?它是国内第一家戏剧博物馆?

答:是的,这是国内第一家戏剧博物馆,1986年1月建成对外开放。那时国内有几千个博物馆,唯独没有戏剧博物馆,这家博物馆是国家和天津市出资立项共同建立的。为什么叫戏剧博物馆呢?因为天津是著名的戏曲之乡,除了戏剧外,还包括话剧、舞剧、歌剧、舞蹈和戏曲,这是天津的特色。后来江苏建了昆曲博物馆,浙江有了越剧博物馆,广东还有个粤剧博物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地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了。

问:我仔细看您家里收藏的一些宝贝,包括墙上挂的这些老照片,发现大都与戏剧有关。

答:我从事国画、油画、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和戏剧研究已有数十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先做剪纸,后来开始绘制戏曲脸谱。在我看来,脸谱与剪纸相互之间是姊妹关系,脸谱也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有年我去泰国的时候,听人讲解中国戏曲脸谱的形成发展。在世界化装史中,根据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脸谱独树一帜,我的脸谱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收藏。1982年,我的彩绘脸谱作品曾代表天津,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舞台美术展览。中国戏曲脸谱很有讲究,随着戏曲等艺术的发展,现在的戏曲脸谱不光是别具特色的化装艺术,而且走下舞台,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从小舞台走向大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

问:我在北京很少见到剪纸,我的同学也是和我一样的感觉,平日里很少谈论起这种民间艺术。但让我惊讶的是,同样是国际大都市,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却在天津长盛不衰,这是什么原因呢?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答:天津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二十九贴倒有,年三十儿坐一宿。”意思是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家家户户都贴上剪纸、对联、年画,福禄寿禧都来了;到大年三十,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便开始守夜了。天津是中国大城市里年味最足的一个城市,全国没有哪一个大城市像天津这样,原因就是天津始终保持着年文化市场,那就是天后宫年文化市场。天后宫、估衣街、旧城里和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最早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地域和民俗文化积淀得最深厚之处。传统的年货市场一直设在这里,宫北大街、天后宫和宫南大街现在建起了古文化街,是国内外宾客的必游之处,这里的剪纸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再就是,津门是大商埠,春节过年追求红火,买卖求发达,生活求吉利,应景的装饰最为讲究。为此,窗花历来为天津百姓所钟爱,寻常家庭逢年过节、结婚必用不必说,卖家在橱窗内悬贴吊钱儿的习俗也流传至今。今年春节你一定来看看,我陪你到处逛逛,感受下。

问:太好了,真的很期待。听您这么讲,好像除了过年,平时购买剪纸的人也不少,他们是什么样的消费者?

答:一是收藏者,就像有人收藏油画一样,也有剪纸爱好者收藏剪纸作品,这类作品都是手工制作,价格较高,当然也都非常精美,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二是旅游者,外地游客来天津都会买些当地特产带回去,相比较年画、泥人张、风筝等民间艺术品,剪纸更便于携带,而且相对便宜。

有的外国朋友会买很多剪纸作品带回自己的国家,我听说转手卖给自己的朋友都能把自己的机票钱给赚回来。新兴的天津剪纸契合新时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需求,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容。新剪纸增加十二生肖的画面,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应时节,当年生肖剪纸花样不买不行,所以非常畅销。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如果不是有这个机会拜访您,我真的不了解天津的剪纸市场这么热闹,我倒是知道比较有名的杨柳青年画,但给我的印象比较乡土,剪纸受欢迎是因为它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吗?

答:也不全是这样。近几年来,过年贴年画的越来越少,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变了,过去住的是四合院、大杂院、小平房,家里贴张年画很好看。加之屋里要经常烧煤、生炉子,墙黑了、天花板黑了,每年都要糊墙,再贴上年画,一年一换很方便。现在普遍住上楼房,装修得很现代,很多人愿意挂国画和油画,而不愿贴年画。

其次,年画已经不再是“过年”的特殊产物了,它更多的是被作为艺术品、礼品等来收藏,其价格并不低,正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贵的会卖到三四千元,便宜的至少也得几十上百元,这与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剪纸不能同日而语。尽管房子的结构改变了,但门、窗总是要有的,在明净的玻璃窗上贴张精致的剪纸,显得很温暖;年轻人结婚,布置新房的时候在墙上贴大红“囍”字的剪纸,很喜庆也很便宜。

基于这些因素,人们越来越喜欢剪纸,从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单古文化街就有近十家专卖店,整个天津市至少有上百家专卖店。而且剪纸已走进了大超市、大商场。我的一名徒弟就在深圳的沃尔玛超市开了剪纸专柜,销量同样是一年比一年好。

问:天津的剪纸历史有多长?

答: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剪纸是最接地气的,1500年的历史没有断过。剪刀剪的,刻刀刻的,手撕的,还有剪刻结合的。

天津剪纸有着悠久历史,在清代光绪年间,天津西门外一带有几十家剪纸、刻纸作坊,这些作坊以刻纸为主,大都是比较粗的“大路货”,主要销往天津附近的村镇及津浦路沿线的城镇、村庄。只有王玉堂的作品比较精细,而且他善于创新,经常有新花样出现,他常出入于大户人家剪纸,受到富人阶层的欢迎。后来他的弟子伊德元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以刻为主,以剪为辅,把剪纸艺术与皮影、彩绘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创新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内容上,创作了许多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使剪纸从民间手工工艺发展成为艺术创作。

问:感觉剪纸艺术的表现力比较灵活,好像什么题材都能剪出来。

答:是的。都知道杨柳青年画风靡世界,可杨柳青的剪纸也是名不虚传。有一年,天津举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开幕式策划上,大家形成共识,那就是把4张超大的反映杨柳青年画风格的剪纸悬挂在展览馆,这一任务落在我身上了。我用杨柳青剪纸艺术再现杨柳青年画精粹,让4个抱金鱼的喜庆娃娃给走进展览馆的人一个碰头彩。开幕式那天,来自全国的非遗朋友看到杨柳青年画风格的剪纸挂在上边,感觉效果十分强烈,也开创了中国剪纸之最,使得全国非遗展览会有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在学校里的专业是油画,油画应该是很西式的,比较洋气。那么,您是怎么喜欢上剪纸和脸谱制作的?在我看来,这些民俗艺术品和您的油画专业有很大的距离。

答:我从小时候就喜欢民间美术,后来学习油画也与小时候接触到的民俗文化有关。动起手来做剪纸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我出生在河北,但是在天津长大的。天津是个港口城市,南北东西的很多人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所以天津也是个包容的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达到和谐统一,使当代城市风貌特色更具魅力。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艺术是相通的。脸谱,除了可以绘制,也可以用剪纸表现。内容上涵盖很广泛,什么内容都可以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画一个油画花费一个月,不舍得送人;剪纸的优势,可以一剪好几张,可以送给朋友,自己也能自留收藏。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问:那我还是觉得您很厉害,学油画出身,精通戏剧和舞台美术,又是民俗剪纸艺术家,您是如何做到雅俗共赏的?

答:剪纸本身就是最民俗的,刚才也提到它有1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它是有实用价值的,就是为刺绣的人留下样子,剪纸和刺绣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前老百姓要求自己的孩子手要勤快。鞋垫垫在脚下,虽然看不见,但也要贴上好看的纸样子,绣出漂亮的图案。女孩子穿的肚兜是穿在衣服里面的,不能露出来,但上面的图案也要细致地绣出来,很精美好看。

中国的思想教育就是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民间俗,宫廷雅?其实宫廷里面的东西也来自民间。京剧200年,戏曲800年,京剧起来后,有点瞧不起地方戏,但京剧从哪里来?是从360个剧种中起来的,开始是昆曲,太高雅,京剧最大的贡献就是普及了戏曲。

我认为俗雅本身就是共存并行的。油画、国画、舞台艺术源自哪里?是一产生就雅吗?不是的,所以我认为,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具体说,天津剪纸的工艺是怎样的?

答:天津剪纸大致可分为剪刀剪纸和刀刻剪纸两种,做出来的剪纸又有粗活和细活之分。清初的剪纸以剪刀剜剪,用于年节室内外门窗装饰及服装、鞋面绣花图案,如花卉、草虫、鸟兽、仕女、景物等,线条流畅,纹理清楚,颇具淳朴豪放的特点。现在的剪纸大多是用刀子刻出来的,用剪刀剪出来的已经非常少了。

现在除了细活、粗活,还有机器的,咔咔咔几下,剪纸就出来了。也有人把机器制作的剪纸冒充是手工的,一般消费者分辨不清,这种行为很不好,一定要实话告诉人家,机器制作的便宜,适合过年过节张贴用;手工制作的剪纸会贵些,更适合悬挂与收藏。

问:那么,刻出一张普通样式的剪纸需要多长时间呢?

答:目前很难估计一张剪纸需要刻多少刀,但一张剪纸需要刻一天还是可以肯定的。

问:究竟卖一天剪纸能有多少收入?

答:一位自产自销的剪纸匠人,他不用搞批发,平时也不用摆摊,只需在过年前的40天时间里,在马路边摆两个摊位,一个多月即能有2万元的收入。这几年人们对剪纸的喜爱在不断升温,不是只在过年才买剪纸,很多外地游客,还有一些国外来的游客,来到天津也会买一些剪纸回去,有的赠送朋友,有的自己收藏,因为很好携带,有的会买很多带回去卖给朋友,都能把来旅游的路费给赚回来呢。目前,剪纸在天津已形成一种产业了。

问:我觉得纸张是很脆弱的,很容易撕坏。我听说您还收藏了一批晚清时期的剪纸样子?您是怎么发现的?

答:这批剪纸是我在老城里拆迁时发现的。有一天,我从胡同里走出来,忽然发现脚下有一个纸卷,被风吹得在地上滚来滚去。我拾起这个纸卷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多张保存完好的非常珍贵的剪纸作品!根据我对于剪纸的研究,从其设计风格上看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老百姓家里没有床,都住炕,家里的剪纸样子就夹在书本里,或者放在炕席下,有时候一搬家就遗留在炕下了。

问:我很好奇这是一些什么题材的剪纸作品?为什么在老城里这个地方能发现这么多的老剪纸作品呢?

答:主要题材有《麒麟送子》图,这是天津民间较为常见的一种剪纸,也有《牛郎织女》图等,还有一些做工精美,用于衣服装饰或枕头刺绣等不同类别的剪纸样子,这批剪纸构图巧妙、剪刻精细,有四五十种。

由于材料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将这些剪纸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之所以能够在老城里发现这么多的剪纸品种,与这一带曾经有许多的剪纸作坊有关。天津老城里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天后宫一带曾经是天津剪纸年货批发销售中心。大量的剪纸从这里流入千家万户,成为天津人迎接春节的必购物品。

问:那么怎样判定这批剪纸是清代的,而不是后人仿制的呢?

答:这批剪纸是白色的,据我多年的研究判断,因为是清代人剪纸的样子,所以是白色的,而不是过年过节张贴用的红色剪纸。从制作工艺上说,一般都要把一张样子放在红纸上,用刀刻,这样做工精美的剪纸才能问世。

再就是从设计风格上看,通过晚清时期拍摄的照片比较,不仅是一张剪纸的样式与照片上的相同,其他的纸样与照片上的样式也基本上相同。此外的绣花鞋上的纸样等都与照片上的纸样风格相同。因此,可以判断,这批剪纸应该是晚清时期天津的剪纸样子。

问:我在写剪纸题材的论文中也感觉到,在国内众多省份,剪纸在民间都有很广泛的基础。农村的一些年长的老人家,虽然没上过学,但似乎拿起剪刀就能熟练地剪出剪纸,他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答:剪纸创作有原始的创作,有借鉴后二次创作的,就是借用想法,修改完善,加上自己的创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完善了。像聚宝盆的剪纸,到底是谁的创作?找不到原始创作者,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像脸谱,是谁创作的,不知道,没有固定的人。但你在画的时候,就是你的,因为你在创作。整体来说,剪纸也好,脸谱也好,都是源自民族的,不要忘记前人的功绩。

问:天津的剪纸队伍有多大?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2009 年,黄殿祺先生与天津市大港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会员一起研究剪纸技艺。(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答:当今天津剪纸的发展,可以说基础雄厚,实力很强。天津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的根基雄厚,剪纸艺术创作更是人才辈出,实力很强。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些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小学校的老师也从事剪纸艺术创作,他们不仅自己出作品,而且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学生加入剪纸队伍。剪纸委员会,有天津文联,每个区的文联,每年都会有比赛,协会有100多人,还有教委和学校的很多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天津市的剪纸队伍。

问: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的保护与传承,您有什么看法?

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继承、学习、发展,要活态传承下去。我曾向教委建议,在天津搞了5年的十二生肖剪纸展,虎年、兔年、蛇年、马年、龙年,全市每年搞一次,全市青少年和老师都积极参加。还要讲课,如何学习,如何继承,潜移默化地用民俗的形式教育孩子,当代的剪纸如何去做。所以你作为中学生也这么喜欢民俗剪纸,还来我家采访,我很高兴。

问:那么如何实现活态传承?

答: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技艺就在他们身上,没有他们,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这些传承人,国家不仅给予他们荣誉,也给予他们资金扶持,更帮助他们传授弟子,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生产性保护,使得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生存,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与传承。通过生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环,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实现活态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黄殿祺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多次到国外去办展览,国外的观众对剪纸怎么看,喜欢吗?

答:我多次到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举办展览。1999年,我带着戏曲脸谱参加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世界舞台美术展览,受到了西方“粉丝”的追捧。2003年,我又带着戏曲脸谱和剪纸去到马来西亚,参观者把所有的展品抢购一空。这让我体会到艺术无国界,来自民间的剪纸艺术也会让他们惊艳喜欢。

问:您对天津民俗剪纸的未来怎么看?

答:我认为民俗剪纸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我对它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剪纸艺术在天津已经深入人心。1999年,我和女儿黄萍一起编著的《天津民俗剪纸》,第一次印刷6000册,一经出版即销售一空,现在已经是第5次印刷了。这本书不仅成为中老年人学习剪纸的读本,而且也成为从事剪纸生产的选图“范本”。还有别的剪纸艺术家的图书也很受欢迎。剪纸著作的畅销,说明在民间存在着一大批的剪纸爱好者、从业者和支持者,他们有老年人、年轻人,也有少年儿童,这是剪纸继续发展的根基。

所以你要写的这本书一定告诉读者,剪纸已经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分散传承,集中反映到舞台上、电视电影中了。现在的服饰中,也有剪纸的元素。让孩子们从剪纸中走出来,不要限制他们的思想,因为有创意的思想才会有生命力。

相关资料

天津戏剧博物馆建于1986年1月,设址在原来的天津广东会馆,主体建筑是一个大戏台。这个大戏台始建于1907年,是一个“伸出式舞台”,台口没有一根柱子,观众的视线不受任何阻碍。舞台的正中筑有悬臂“鸡笼”式藻井,涂金漆绿,工艺精美,设计科学,不用任何扩音设备就可以把舞台上的声音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等都曾经在这里演出。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天津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台上演讲。1919年,正在天津上学的邓颖超曾经为募捐灾款在这个戏楼里演戏。

1986年1月1日,天津戏剧博物馆盛装开放,黄殿祺任首任馆长。当时的馆藏文物已经有700多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戏装、扇面、书画、老唱片、戏单、老照片等文物全面展示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天津的戏剧文化。许多戏剧爱好者在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后主动将自己收藏的文物送到了博物馆。现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宝”,为保护和弘扬戏剧文化做出了贡献。从此,黄殿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致力于弘扬、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事业中,即便8年后他到了艺术研究所,仍然乐此不疲。而且步子越来越大,与众多的文化学者一起参与了保护老城厢、抢救大直沽天妃宫遗址、保护估衣街等行动。

现在,不少来天津的人都要去参观戏剧博物馆,因为它不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馆内的收藏品也很丰富。馆内展出中国戏曲简史陈列、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天津戏剧展品陈列和广东会馆歌舞台复原陈列。戏剧历史的文化风韵吸引着许许多多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为展示天津的历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手记

2014年7月的一天,天气热极了,我走在鼓楼东街上,两只眼睛有些忙不过来。这是天津最有特色的古文化街,位于老城中心,全长580米,街两边都是仿清代民间建筑,古色古香。小店里摆满了各具特色的商品,除了剪纸作品,还有各种各样的风筝、大名鼎鼎的泥人张的泥人、杨柳青的年画……浓浓的“中国风”迎面扑来,感觉像在赶庙会。如果不是任务在身,时间紧张,我真想一家一家慢慢逛过去。

我要拜访的黄殿祺先生的家就在鼓楼东街上。走进街南侧的一座楼里,小狗的“汪汪”叫声让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给我开门的正是黄老先生,花白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和蔼亲切、声音洪亮,一如邻居家的老大爷。

走进黄老先生的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小型博物馆,我的眼睛更加忙不过来了。在我看来,先生的家似乎毫不在意功能上的区分,好像除了厨房,其他公共区域都成了书房,或者说陈列室更合适。从走进楼门开始,楼下、楼上、客厅、书房、阳台、楼顶花园……每一个角落都被他的收藏品填满,无数的书籍、文稿、脸谱、剪纸、古家具及各种收藏品填满了上上下下的空间,就连墙上也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老照片。室内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我敬畏得连桌上的一张纸都不敢轻易碰触,似乎每件藏品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神秘经历。

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根

2010 年,黄殿祺先生设计制作的四幅巨型吊钱剪纸。(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对于我的拜访,黄老先生看起来很高兴,他认为中学生能对民间剪纸艺术感兴趣是很难得的。于是,他一边给我整理出一个狭窄的座位安排我坐下,一边对自己家里的“乱糟糟”表示抱歉,他重复地说:“家里实在放不下了,东西却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我收藏了二三十年的剪纸藏品,等我有时间好好整理整理,都捐给国家。家里放不下,捐出去才会更好地保护下去。”

其实早在2007年,黄老先生就在上海戏剧学院捐赠了一个陈列室,展出来自天津600年老城厢的文化遗存,古代家具、戏剧脸谱、天津剪纸和戏剧专著等收藏品303件。他说,将这些天津600年老城厢的文化遗存赠给艺术院校,目的是为教师、学生、创作者、研究者和广大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为的是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祖国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让我在访谈过程中感到吃力的是,老先生不只是在民俗剪纸方面相当厉害,是天津著名的剪纸大师,而且在戏剧、绘画、舞台美术等方面也处处精通。他会从剪纸的话题延伸到戏剧脸谱,又谈到天津的文化建设,我

想插上话都感到非常困难,只能高度集中精力跟上他的思维,并且见缝插针地把老先生的话题引到剪纸上来。是的,我还没忘记此行的探访目的。然而在我整理录音的过程中,我忽然明白,正是由于黄殿祺先生在国画、油画、版画、舞台美术、民间剪纸乃至建筑知识等方面的样样涉猎,才能深深体会到艺术相通的魅力,才能在其后的戏剧博物馆筹建和管理中、在中国戏曲脸谱的研究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的原因,除了剪纸,我真的很想再听听老先生谈谈戏剧,作为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的创立者,我相信,这位天津戏剧博物馆首任馆长一定有更精彩的故事讲给我听。

我喜爱的作家冯骥才曾为黄老先生从艺50周年题词:“台上阴阳脸,世间善恶人。用尽千钧力,成就一部书。”这“一部书”,指的便是黄殿祺先生的《中国戏曲脸谱》。这本书自2001年首次出版以来,最新修订版已是第5次印刷,这并不是热门的小说和传记,作为一本小众的学术著作能有如此佳绩,只能说明它是有价值、有影响力的。

告辞的时候,老先生送给了我两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这让我心中充满喜悦。而且还送我一本他写的《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张彭春》,并一笔一画地在扉页上签上了他的名字。更让我高兴的是,老先生邀请我一定再来他家做客,我不但成了他的忘年交,而且他真的把我当作了中学生的代表。这让我诚惶诚恐的同时,也对博学多才、始终对艺术充满热忱和追求的老先生充满了敬意。

作者简介:

“刻”艺人生:访国家级蔚县剪纸传承人周广

张京羽(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京羽,1997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在北京中关村二小读完小学,在清华附中度过了愉快的初中生活,目前是北京人大附中1B班高三学生。善良温和,热爱美术、写作和生物,梦想拥有一个强大的动画制作工作室,能生产出令人惊叹喜爱的动画大片。

(腾讯道学网络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