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小年儿祭灶哪家强 官三民四船家五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5-01   浏览次数:

文/江玉祥 张茜 一、祭祀的时间 先秦两汉盛行夏日祭祀灶神。 先秦有五祀之祭,其中一

文/江玉祥 张茜

一、祭祀的时间

先秦两汉盛行夏日祭祀灶神。

先秦有五祀之祭,其中一有祀灶。

祭灶那些事儿

五祀之祭之一为祀灶(资料图:图源网络)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二《五祀》:“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雷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谓门、户、井、灶、中雷也。

《月令》曰:‘其祀户。’又曰:‘其祀灶’,‘其祀中雷’,‘其祀门’,‘其祀井’。”“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时祭牲也。一说户以羊。灶以鸡。中雷以豚。门以犬。井以采。或曰:中雷用牛,不得用牛者用豚。井以鱼。”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微,律中夔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晋书》卷十九《礼志上》载:汉朝兴起,到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

东汉朝廷规定国家祀灶是在季夏的六月。晋司马彪撰《后汉书·礼仪志中》:“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

为何要在炎夏祀灶?班固撰《白虎通义》卷二《五祀》说:“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天因火而长养万物,灶为火之主,祭灶神是人自己长养的方式。

魏晋以后,民间流行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祭灶

根据是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的神话故事。

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八《祀典》引《汉纪》:“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喜祀灶,而灶神见,再拜受神,时有黄羊,因以祀之。其孙识,执金吾,封原鹿侯。兴卫尉,鱼同阳侯。家凡二侯,牧守数十。其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

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收录了这个神话故事,文字略异,云:“汉宣帝时,南阳阴子方者,性至孝,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尝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数十。故后子孙尝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卷二十三《阴识传》整合了《汉纪》和《搜神记》关于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的异文,云:“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至南朝梁代,腊日祭灶便蔚然成风。

这个神话故事,经过长期流传,至南朝梁代,腊日祭灶便蔚然成风。

然晋周处《风土记》又云:“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一方一俗,难以备述。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腊月二十四祭灶则肇端于此矣!

南朝梁宗凛著《荆楚岁时记》:“其日(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以后,虽然有些时候,有的地方讲究夏日祭灶,那只是残存的古俗,并非常态。例如,清顾禄撰《清嘉录》卷六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十四、念四日,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醛。’祀时以米粉作团,素羞四篡,俗称谢灶素菜。”

祭灶那些事儿

《清嘉录》卷十二,又载: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送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九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云:“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节。”又曰:“旧俗以为七祀及百神,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皆焚纸币,诵道佛经呪,以送故迎新,而为攘祈云。”

俞越《茶香室三钞》卷一《交年节》:“按:此即交年之义也。今人但于二十四日送灶 ,不知百神皆受代矣。”

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场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牙场、箕豆,叫声鼎沸。”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锡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

二、祭祀贡品的变化

祀灶民俗的固定程式,在南宋时期基本奠定

这里值得注意,关于祭灶供品的变化。

东汉祭灶用黄羊即狗。

祭灶那些事儿

黄羊祭祀

南朝梁祭灶用豚(猪)和酒。

北宋苏东坡《纵笔》诗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播吾。”

宋代因为把腊月二十四定为“交年节”,“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祭灶供品时用酒果、蔬食、场豆。

但也并非完全素食供品,南宋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酪酒烧钱灶君喜。‘裨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慎;送君醉饱登天门,构长构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祭灶词》不但点明了祭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原因是灶君上天言事,各家男主人为之饯行,奉献的供品除云车风马供灶神代步之用外,荤素兼备的供撰有猪头、鲜鱼、豆沙粉饵团、烧酒,另外还送了钱。如此热情丰厚的打点,殷切的嘱咐和叮叶,目的是希望灶神不要去家长里短、多言多语乱汇报,如能讨得吉利、好运气回来,大家都沾光。这种贿赂神灵的行为,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此以后,每年祭祀灶神的时间和祭品的丰俭规格,纵然各地有一些变异,但祀灶民俗的固定程式,在南宋时期基本奠定。

三、灶神的坐骑-灶马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二十四日,“燕城俗,刻马印为灶马,市民竞誓,焚之灶前,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袜马,具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为迎新灶。”

周作人《关于送灶》引《月令广义》文开头为:“燕俗,图灶神握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誓,以腊月二十日焚之,为送灶上天。”。

孙殿起辑、雷梦水编《北京风俗杂咏》选张朝墉、白翔《燕京岁时杂咏》中咏燕京祭灶诗曰:“纸旖甲马列厨东,司命遗行薄醉中。天上去来才七日,凡人无此大神通。”作者自注:“《月令广记》:燕俗,图灶神以纸印之,曰灶马,腊月廿四日焚之,谓送灶。具黑豆、寸草为袜马具,次年元旦,乃迎灶归。”

笔者的引文见于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1940年1月15日入藏的明万历壬寅(1602)本《月令广义》,应是作者冯应京( 1555-1606)逝世前四年刊印的比较早的版本,比较可信。周作人、张朝墉以及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微》上册《岁时》所引《月令广义》文字,显然都是随意删节整理过的,最大的破绽是“灶马”。祭灶的“灶马”,早期不是灶神(灶君、灶王)像,而是刻的灶神上天乘骑的马。例如:

范成大《祭灶词》亦无灶神的乘骑的云车风马,即神灵的车马。明沈榜编著《宛署杂记》卷十七上字《民风一·土俗》记明代北京十二月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誓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许为养马具,群一家少长罗拜,即嘱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则又具如前,谓为迎新灶。”亦是“刻马形印之为灶马”。尽管明代《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出现一幅白描木刻司命灶神像,但民间祭灶所用,还只是灶神的坐骑灶马,而不是灶神的偶像。至清代灶神偶像正式出现在祭灶仪式中,因此清代的灶马的含义也有灶神的坐骑变成了灶神神像。

清闻名《燕京杂记》:“十二月击揭鼓,或谓之腊鼓,又谓之迎年鼓。初八日,累米果至百煮粥。二十四日,刻灶马祀灶,以板印灶神于纸,谓之灶马,祀后焚之。”

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曰:明代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袜灶君马,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

四、女性被禁止祭祀灶神

《(礼)记》称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祭余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吠,曰吠灶余,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廿五日,五更焚香纸,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间也。竟此日,无妇岖譬声。三十日五更,又焚香褚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廿四灶君上天奏本,廿五玉皇马上下界调查核实情况,而且一呆就是五天,要除夕之夜才回去,如此美化玉皇,显然是凡间帝王的投影。“竟此日,无妇岖譬声”,看来无论是灶君奏本,还是玉皇下界核查,都是针对成年累月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而来。

祭灶那些事儿

明代明确归定男子祭灶,不准妇女祭(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更有甚者,明代明确归定男子祭灶,不准妇女祭,开启了后世“女不祭灶”的先例。在父系家长制社会里,男人是家长,不但垄断了主外的权利,也掌管人神交往的大事,主祭灶神成了男人的特权。

五、明清的祭祀习俗

是否明代祭灶全用素食斋供呢?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祀灶之仪有用牲者,而通俗惟斋供过半。今按,太常用牲礼而古人有黄羊、白鸡、猪首之祀,况疾疵资百味,而祀灶独斋供乎?”。明代南方祭灶也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仪式同北方差不多,但市井之间有“跳驱帷”、僧道送“交年疏”(灶疏)等节庆活动。

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民间祀灶,以胶牙场、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帷,索乞利物。人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锤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茹贴房壁。买苍术、贯众、辟瘟丹,柏枝、彩花,以为除夕之用。自此街坊箫鼓之声,铿掏不绝矣。僧道作交年疏、仙术汤,以送檀越,医人亦馈屠苏袋、同心结、及诸品汤剂于常所往来者。”

清代祀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祀灶。

据《清史稿·礼三》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可知“官三”的说法是事实。二十四日民间祭灶是宋以来传统,无庸置疑。水上人家一般居住于福建、广东等地,上述这些地区从明代开始就是在二十五日祀灶,这种习俗也传承至清。清代祭灶改期主要是在嘉庆、道光以后自北而南变为二十三日的,祭灶提前到二十三日受到清宫廷祭灶时间的很大影响。

祭灶那些事儿

二十三日,为祭灶君日,所谓东厨司命也

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十二月,“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君日,所谓东厨司命也。皆于上灯后祀神,以糖瓜、糖块及什锦南糖为供品。直至除夕夜间接神,始竣此一年之事。古之所称‘黄羊祀灶’者,久已夫不·见此典矣。”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下。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祀灶仍沿旧俗,禁妇女主祭。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所称也。”

清代南方以苏州为代表,多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六、腊月送灶目的是封灶王之口

清顾禄撰《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场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攘灾。簧灯载灶马,穿竹署作杠,为灶神之轿,异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簧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袜马,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

北宋祭灶“以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命”,让灶神沉醉不醒,耽误上天奏本的大事,不得言主人之过。

南宋以来,祭灶便有用胶牙场作供品的习俗。胶牙场,用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软糖,今称“怡糖”,俗称“麦芽糖”,成都人叫“麻糖”。范成大《吴郡志》:“二十四日祀灶,用胶牙场,谓胶其口,使不得言。”

祭灶那些事儿

胶其口,使不得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代以来,俗传灶神骑神马上天言事,《清嘉录》不但为灶神准备了袜马料(“稻草寸断和青豆”),而且格外为灶神准备了神轿。神轿的形制:簧灯糊以木刻灶神像,穿两根竹筷子作抬杠,即成“灶神之轿”。《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灯挂挂锭》条同书又云:“厨下灯擎,乡人削竹成之,俗名灯挂。买必以双,相传灯盘底之凹者为雌,凸者为雄。居人既买新者,则以旧灯糊红纸,供送灶之用,谓之善富。”案引杨辛父《送灶词》注:“江、震风俗,以朱漆竹灯擎为灶神舆,名之曰善富。”

吴款人《新年杂咏》小序云:“杭俗,名竹灯盏曰善富。因避灯盏盏字音,锡(赐)名燃釜,后又为吉号,易燃釜为善富。腊月送灶,则取旧灯载印马,穿竹署,送之。”

七、民国祭灶无大变化

民国年间,中国南北仍盛行每月朔(初一)、望(十五)祭灶,腊月送灶的风俗。

民国24年刊河北《阳原县志》载:“灶神:民间各供灶神于厨下。每月朔望,具香褚(香蜡钱纸)肃拜,三跪三叩。神像系一男一女,其职司在察各家琐事。每于腊月二十三日归天呈报,故是日为祭灶神节。家供米糖、草豆,米糖以糊神口,草豆以饲马匹。迷信之深,今不稍衰。”

八、四川因清初移民杂处,祭灶仪式各地稍有差异。

四川送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

据四川方志载,各地送灶时间,或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仪式丰俭颇为不一。

如: 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沿街誓灶神、灶马及灶糖‘祀灶神’,有于前一夕者。前后数日内,人家以米粉和糖,木盒范成饼,用小铁摧击之,曰‘打米酥’,比户皆然,声震间巷。此风相沿最久。”

清同治十二年刊《重修成都县志》:“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夜人家燃香烛,设怡场、酒脯‘祀灶’。”

民国23年刊《华阳县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人家‘祭灶’,曰送灶神上天。沿街卖灶疏、灶马、灶糖。”

清宣统三年傅崇集编《成都通览·成都之民J清风俗》云:“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焚灶诉(疏),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马。”周询《芙蓉话旧录》卷四《度岁》:“十二月二十三为祀灶期,俗虽有官三民四之说,然实无此限制。通城以廿三祀灶者居大多数。是日自上灯以迄子、丑间,爆竹之声,蝉联不绝。”

清乾隆四年刊《雅安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曰‘小除’,俗云‘过小年’。燃灶灯,如‘上元’祀灶神,俗云送灶神上天,用鸡、果、核糕、馄饨诸品物,以糖为饼,云粘住灶神齿,勿令说人间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马料。先日,僧道家送年疏并灶料(科)为祀灶之用。”

清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

清道光二十年刊《江油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张灯烛,通街辉煌,爆竹声至夜。乡村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祭,有‘拎三民四’之谚。盖民终岁勤勤,于焉少憩,对灶神而祈福,炳香褚以迎祥,时和岁稳,称盛事焉。”

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堂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燃锅灯,以怡糖‘祀灶’,送神上天,亦有用二十三日者。”

清嘉庆二十年刊《三台县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云送灶神上天。献雄鸡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为饼,曰‘灶糖’,谓粘灶神齿,勿令说人间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

清同治五年刊《万县志》:“二十四日为‘小年’。二十三日‘送灶’,谓灶君登天也;‘除夕’‘接灶’,谓返自天也。祭用果品及怡糖,谓之 ‘灶糖’。又于灶中(前)置米、豆、茶、盐少许,祭毕洒灶中,又断稻草同洒入,谓之‘祀灶马’。”

民国28年刊《巴县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祀灶’。县俗恒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渝井,曰‘净茶’,设香褚、场糖,又以荃(铡碎的草)、豆为袜马,具填灶疏,祭告于厨,然灶灯,曰送灶君上天。按,祭灶当是报先炊之义。”

四川祭灶仪式,各地稍有差异。原因在于清初以来,大量移民入川,五方杂处,各地风俗在川交汇融合,自然呈现风俗大同小异的格局。(未完待续,编辑:赵青)

祭灶那些事儿

(本文由腾讯道学独家整理编辑,文:江玉祥,张茜。选自:文史杂谈,2016年第一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