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武当拳理 >

武當太乙五行拳之特征
栏目分类:武当拳理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次数:

武當太乙五行拳的產生與發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煉活動及武當道門內道教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根植于老莊哲學,并融匯了傳統陰陽說、五行說、八卦說、九宮說等道家思想。又依據張三豐“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之主旨,攝養生修煉之精華,視拳術
武當太乙五行拳之特征 道家养生网

武當太乙五行拳之特征


武當太乙五行拳的產生與發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煉活動及武當道門內道教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根植于老莊哲學,并融匯了傳統陰陽說、五行說、八卦說、九宮說等道家思想。又依據張三豐“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之主旨,攝養生修煉之精華,視拳術是“小道”,為用;養生是“大道”,為體。在追求長生久視的長期內練修為中,逐步形成了“柔韌圓活,動如蛇行,以胯帶腰,兩手環抱,腳走括弧,指穴擒拿”的神功玄技和“太乙布身,五氣歸元,怡養精神,筑基為本”的養生精髓。其文化內涵豐富,拳術功法獨特,技術玄奧,功理深邃,是武當內家拳的代表、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傳承武當太乙五行拳,弘揚武當武術,對于挖掘、整理、繼承、推廣武當武術健身、養生、防身的價值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源流   拳理   特征  風格
 
 
一、源流有序   三豐為祖
 
武當山乃武當武術的發源地。武當武術則以內家拳為代表。而《武當太乙五形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其意為:真氣按五行方位運行之功夫。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它產生于道門,一直是道門內高層道人習練的內家秘拳。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豐《太極十三式》,并上溯漢末名醫華佗《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擊等融煉而成。
 
由于道門內階層、等級分明,作為上層功夫的《太乙五行拳》只傳于層次較高的道士,一般道人無緣問津。至清末民初,此拳傳到第十五代傳人李合林道長手中,期間四百多年未外泄民間,完整地保留了武當內家拳古樸的原貌。
 
1929年,時年24歲的愛新覺羅·溥寰(漢名金子弢),游歷名山大川,秋到武當山小憩,居紫霄宮七月余。無意間窺到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并欲學之,由于道規戒律,李道長斷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焚香拜師,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后永不傳人。終于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方學得此拳,并練拳一生,悟得真諦。
 
1980年和1981年,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于太原和沈陽,始公諸于眾,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深得好評。為了挖掘、整理、研究、普及此項套路,1981年6月和1982年3月由均縣體委(現丹江口市)幾度邀請金子弢先生上武當山講學授拳。按照地區有關領導之要求,由鄖陽地區體委(現十堰市)武術主教練楊群力和均縣體委武術教練趙劍英學的此拳,繼而辦班傳授。在此期間,多次拜訪王教化道長,談拳論道。憶往事,金老感慨萬千,“52年了,太乙五行拳總算又回到了武當山”,他說,“我在武當山學的武當拳,一定要歸還武當山,現在武當拳后繼有人了,我也放心了。”興奮之余,金老賦詩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宮,回憶往事如朦朧,五十二年滄桑淚,今日已成殘朽翁,太乙五行歸貢獻,后繼有人繼前宗,重振武當健身術,勝似黃山不老松。”。之后,在82年、83年均縣體委相繼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和《武當》雜志社。鄖陽地區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整理小組,從此,《太乙五行拳》在武當山乃至全國推廣開來。
 
 
 
二、功理功法   “道”理為導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相生意味著相互滋生、助長,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著相互制約、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談五行必涉及到陰陽、八卦、九宮等概念。按八卦圖而言,圖中S形線分兩個陰陽魚形,俗稱陰陽魚,兩個首尾相交的圓形,即陰陽太極圖。八卦外符號“一”橫線表示陽、“二”橫線表示陰,相對應的外圈八字: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即為八卦,表示八個方向:乾為西北、坎為正北、艮為東北、震為正東、巽為東南、離為正南、坤為西南、兌為正西。坎、震、離、兌為四正,乾、艮、巽、坤為四隅,八卦、五行、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合,即東方甲乙木一震、南方丙丁火一離、西方庚辛金一兌、北方壬癸水一坎、中央戊土一中宮。四正四隅加中宮即為九宮。
 
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道”理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學說等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本門以“太乙五行”命名,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而真氣按五行方位運行之功夫,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煉法則。充分說明了其內家拳術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五行分布五方為南方火、北方水、東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體的前、后、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五行配五臟,即: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以五行配五體即筋屬木、脈屬火、肌肉屬土、皮毛屬金、骨屬水。以五行配五官,即目屬木、舌屬火、口屬土、鼻屬金、耳屬水。以五行配五臟屬“內五行”,以五行配五體和五官屬“外五行”。內外五行相互聯系,又與技擊聯系。“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于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生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璞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氣為宗,拳法自然”,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規范拳術。太乙五行拳輾轉環繞,環顧八方,道是多變,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正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游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全套動作中,腕旋手轉,踝旋足轉,肘旋臂轉,膝旋腿轉,脊旋腰轉,內旋外轉,骨旋肌轉,髓旋骨轉,心旋體轉。動作路線又能多是小圓、大圓、橢圓、平圓、弧形、螺旋形,形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三道防線。環環相繞,處處圓活,似曲非曲,似閉非閉,呈現螺旋抽絲勁,旋擰鉆勁,纏繞的挒勁,正是內家拳以柔克剛的特殊要求。在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于內功的形成。陰陽合太極,混元一周天。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此乃一日養身健體,二日御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
 
 
 
三、技術特點 柔韌嚴謹(略)
 
四、胯旋陰陽 獨具特色(略)
 
五、技擊方法 防身御敵(略)
 
六、拳套演練 玄妙規范(略)
 
七、十二樁法 勁健隱秀(略)
 
八、養生要旨 溶潤腰腹(略)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