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资讯 > 道教动态 >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
栏目分类:道教动态   发布日期:2016-08-17   浏览次数:

(10部)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本小型百科全书 孙机著 中华书局 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为

  (10部)

  

20150109_012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本小型百科全书

  孙机著 中华书局

  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为主题,对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举凡与物质文明有关的事物,包括相关的做法、用法、习惯、礼仪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加以系统的梳理,孙机先生这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最新也是最全面的。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语言十分朴实且图文并茂,大概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都能阅读,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书。同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旁征博引,并结合中外考古所得细细耙梳、条分缕析,言必有据,对于考订名物、研究文史也很有参考价值,又是一本可供研究者参阅的学术著作。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把通俗性与专业性结合得很好并且十分耐读的书。

  “传统文化”眼下是一个十分火爆的词。其实,传统文化不仅仅有“国学”,有礼仪,而更多蕴涵在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孔子好仁讲礼,但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传统文化也不是本土文化的同义词,从古至今,中外文化的交流就十分频繁,其程度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果读了这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相信读者们一定会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

  推荐人:陈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20150109_013

  《丝绸之路》:展示宏阔历史场景

  刘迎胜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所著的《丝绸之路》一书,是他长年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堪称丝绸之路研究的权威之作。

  丝绸之路这一命名本身就凸显了丝绸之路的“中国元素”,《丝绸之路》抓住了中国元素这一核心,充分挖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丰富的记载。

  该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系统阐述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展示了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阔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让我们从古老的丝绸之路中看到了和平与包容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

  作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国际考察活动,他将实地考察与案头研究融为一体,赋予一部历史考辨之书具体可感的现场感,体现出一种务实与扎实的研究姿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作者既能站在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加以阐发,又怀着良好的现实愿望,期待丝绸之路“这条友好交往之路”能够在将来“变得更为宽广通达”,从而获得学界的公认。

  推荐人: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150109_014

  《21世纪资本论》:世界性的思想震动

  【法】托马斯·皮凯蒂著 巴曙松译 中信出版社

  一本经济学专著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是近年来罕见的;其作者又是美国之外的学者,就更加罕见了。这本书就是法国青年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该书英译本2014年4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震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一个月内发表四篇书评,认为该书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精心计算了二十多个国家在近三百年时间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水平的变化,揭示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在书中概括了以下定理:资本收益率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即r>g。并在这一定理的基础上,论证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扩大的原因。他还提出,自由市场机制是催生这种不平等的温床。

  皮凯蒂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分析,使这一问题重新回到世界主流经济学思维的视野。他对这一事实的构筑,汲取了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方法。但对这一事实的解释,则利用了流行的西方经济学话语。尽管对他的理论还存在争议,但该书的巨大影响已经证明,在全球范围内,一个人心思变的时代的确到来了。

  推荐人:孟捷(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教授)

  

20150109_015

  《甲午殇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刘声东等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又逢甲午。那一段屈辱的战败史,又一次沉痛地触动国人的神经。一时间,甲午话题的图书纷纷上市。年终盘点,《甲午殇思》在一众“甲午图书”中依然闪闪发光,令人点赞。

  《甲午殇思》缘于“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作者阵容堪称“豪华”,刘亚洲、金一南、丁一平、罗援等28位军事名家悉数登场。所以,该书的亮相,自始即不同凡响,它是中国军人中的一群智者为“甲午海战”的全方位把脉。如此集中而又“高调”的“专业会诊”,恐怕还是第一次。

  这些名家的“会诊”,手眼独到,他们谈说军事,却不止于军事,更多从大处和高处着眼。在他们的研究之下,历史被“拉长”,呈现惊心动魄的“长时段”特征,一场战争也就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而更多地凸显出制度和国力的比拼,大战略和文化力的对垒,甚至是人心和国运的无声较量。如此深刻的理性思辨贯穿全书,确能“振聋发聩”,从中可见中国当代仁人智者真诚的爱国心。

  甲午从未远去,此番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所说是历史,却又不能不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可谓“有感于衷”,“缘事而发”。

  推荐人:祝晓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

  

20150109_016

  《戊戌变法的另面》:观察戊戌变法的新角度

  茅海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材料的发现和整理,从来都是历史研究得以深化和进步的前提。该书就得益于这批难得一见的“张之洞档案”,从而获得了观察戊戌变法的新角度,在戊戌变法的“正面”之外,观察到它的“另面”,重新建立起对于戊戌变法历史真相的叙事。

  戊戌变法的历史,一方面众说纷纭,同时又很难完全摆脱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时所建构的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茅海建的研究,依托这批“张之洞档案”,在梳理、辨识、考据、研究的基础上,使得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政治派别与康、梁一派的分歧、矛盾浮出水面,也使得以往这方面的某些推想和解释获得了第一手材料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和历史过程,其间各种政治势力互相纠缠在一起,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如楚河汉界,划分得一清二楚。档案所提供的大量历史细节,尤其是其中很多私密性的表达,为我们梳理这些人物政治、学术观点的细微差别和分歧所在,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多维地了解这些人物的诸多面相,并对戊戌变法的全过程及其深刻的内在矛盾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既是历史的幸运,学者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推荐人:解玺璋(书评人)

  

20150109_017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

  熊秉元著 东方出版社

  经济学家熊秉元除了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外,多年来致力于“如何归纳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以一种优雅的方式,介绍给大众”。《优雅的理性》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范例。这本书每篇文章都不长,通俗而不乏风趣,似三两朋友在茶馆里聊天那样娓娓道来,读来常有豁然开朗之感。

  熊秉元研究的专业方向是法律经济学。法学讲利害权责,经济学讲成本收益,都注重利益的“算计”,这似乎与古代中国儒家所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所冲突。但若考诸孔、孟等圣人对义利之辨所做的论述,主张“取义”,正是为了长久的、稳定的或者说更宏大的“利”。这本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分析了中国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利益计算。其中举例说许多人宁愿得罪家人,也不愿意对朋友稍稍失礼。作者说这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得罪家人,家人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变成敌人”。可在重大的利益问题上,一般人会维护和自己最亲的人,而且几乎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选择。作者的解释是:“伦常关系太重要(成本效益太高),因此归于特殊类别,无须每天盘点损益。”明乎此,就不难理解“疏不间亲”的道理。

  推荐人:十年砍柴(书评人)

  

20150109_018

  《大地上的事情》:用生命写作

  苇岸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活在当下的作家,写到39岁的时候,因为病患,告别了人世。他一生都在写,然而写得十分地谨慎,那些纯美的文字,只嫌其少,集合起来尚不足20万字,临终前他却还要说“人们会看到里面有许多应景的文字”,说“这令我很不安”。就凭这颗坚固的不听信任何魅惑的自由之心,就会让不期然接触到这些文字的读者们肃然起敬,也让依然坚守精神家园的人们执意要把他请进年度十大好书的行列。

  作家生活在大都市的边缘,在上个世纪末,那里还是一片“天明地净”的地方。也许因为病体孱弱的缘故,也许他这一生就是要秉持着不离大地的理念。然而,尽管大地四季的生活有红有紫,尽管农家的老人小孩的乐趣上天入地,还有亲情友情如煦煦暖阳,读书思考像踱步文学殿堂,字里行间却终究浸泡着忧郁的情绪。他的忧郁不虚张、不呻吟、不自卑,只是宛如村边的一泓池水,清澈平静,偶起微澜。这样的文字是不能太多,也不会太多。可竟在不足20万字的时候戛然而止,连那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都还不曾写完,这如同他的生命,变成了文学“最大的遗憾”。

  让我们记住这位用生命写作的普普通通的作家:苇岸。

  推荐人: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20150109_019

  《脚注趣史》:一段趣味纷呈的旅程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著 张弢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部关于脚注的历史,因它的少为人知而倍显珍贵。

  该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充满了不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脚注对于历史学家至关重要,但真正关注脚注本身的历史学家里,格拉夫敦算是最出色的一位。他将人带向一段趣味纷呈的旅程,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

  最好的历史是能对现实起到积极作用。我本人研究学术规范多年,在北大教课时也常讲脚注之用。脚注的意义确实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体现作者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的科学态度;体现保护他人著作权的精神;把作者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明确地区分开来;为读者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提供线索;为文献信息的定量统计提供方便;等等。然而不得不说,在当下的中国,脚注在研究中的地位经常不被重视。不妨让我们从读《脚注趣史》开始,轻松读史、严肃治学。

  推荐人: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50109_020

  《地球:行星的力量》:追问地球与人类的共同命运

  【英】伊恩·斯图尔特等著 王昭力等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写的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山川、海洋、大气、冰川之间,那些隐藏的秘密一个个浮出水面。作者以科学的目光演绎着地球的来龙去脉,给我们诸多惊异之思。

  讨论地球,离不开宇宙的起源与银河系的结构,而地球的本质如果从自身的形态似乎亦无可解释。作者借用了诸多学科的知识,进入我们认知的黑洞里,许多问题都在不确切性的探讨中展开,无数挑战性的话题,陌生的思维轨迹,在不同的时空间转动着,并直指存在的谜底。那些从自然调查、科考里得到的启示,撕裂了我们的逻辑线条,才发现居于斯、生于斯的地球,如此美妙、神奇。但它不是诗的,有的是天书般的隐喻。我们的语言,对此已经失去表达的能力。

  我在这本书里所得甚多,精神被一遍遍冲击着。追问地球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追问我们人类自己。当人的思维与自然宇宙呼应的时候,会发现恰在对象世界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科学家是我们文明史的推动者,他们或许会扭转我们的人文语境。当人文的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是脱节、而是并存互感的时候,我们的眼光方可能变得更为远大。

  推荐人: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50109_021

  《如何用你的眼睛》:“看”的解密与解放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著 丁宁译 三联书店

  “有眼”未必“会看”。读完这本书,人们会发现,原来“看”还有那么多讲究和学问。

  詹姆斯·埃尔金斯是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与批评系主任、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美术史系主任,著作等身。这本《如何用你的眼睛》是他的遣闲之作,思路独特,文笔通俗优雅;同时言必有据,抉隐发微,“美文”而“可信”,确实难得。

  作者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他的“如何看”,既有传统意义的审美,更有科学的角度。因此,他教你如何看油画上的裂缝,如何看裂开的路面,如何看工程图,甚至如何看元素周期表……例如,著名的江河上,大都有名桥,有关这些桥梁的故事多多,有关“桥”的审美数不胜数。然而,埃尔金斯却独辟蹊径,根本没有说如何看桥,而是如何看涵洞!除了专业工作者,可能无人会注意到涵洞。连文带图,短短几页,作者就把如何看涵洞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何用你的眼睛”就是“如何看”。该书通过几十个“如何看”,使我们看得更多更细,大大解放了我们的眼睛。

  推荐人: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